top of page

【明周】【收集舊物】發展商「樂風」重建舊樓 租倉儲逾千舊物 打算放進新樓:基本都是保持原貌,修復了就失去它原來的感覺







地產商與保育似難以兩立,常大舉收購和清拆舊樓,改建成與社區格格不入的納米樓。成立十年的地產商樂風集團想扭轉這刻板印象,公司員工平均年齡約三十多歲,在同行間算是非常年輕,保育意識較強,並常於舊樓項目尋寶。


樂風在元朗租用倉庫儲物,大至廣州式騎樓支柱,小至卡式帶,估計約逾千件,並曾於二○二一年舉辦展覽,展出約百件物品。不同博物館有一套收藏標準,員工是「一路做一路學」。品牌及市場推廣助理總監黃家富解說,通常待住戶搬走後,他和市場部同事便會上樓翻箱倒籠,強調須戴手套和保護衣物,「環境極度熱、極度亂,人們搬走後變得似垃圾崗。瘋狂找,有些舊物件可能放在床底、櫃頂。」

邊做邊學 同事是智囊團 他們拍照記錄,將想保留的放在一旁,再分幾趟搬走,不要的便交由清拆判頭自行處理。遇有不確定的會放上羣組問同事,像建築相關的可向建築師吳雨桐請教,例如有塊寫着由王維昌題字的水磨石招牌,問過後才知是著名書法家。部分與建築接合的大型物件,如具歷史價值的招牌和石柱,他們需在清拆標書上列明要額外保護,投標價也會相對提高。太子基隆街項目便因要保留三條外廊麻石柱,工程開展後同事需跟判頭溝通,研究怎樣用吊雞車搬走石柱。


舊物主要來自工廈和五十年樓齡上下的唐樓,年代多為一九八○年代,較多見的是書本、黑膠唱片、電掣和白鐵信箱。黃家富認為準則是要有所謂「集體回憶」、「時代特色」,最客觀則是用年分判斷。例如他收過汽水品牌的木製收音機、木麻雀檯、香港品牌DEMC的風扇開關,都屬市面少見。而吳雨桐因建築和書法背景,常認出珍貴的招牌和建築部件,例如從前立於舊樓外、像骰子般的界石,上面寫有地契編號「K.I.L. 9955」,作用等同現在的門牌。







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